精選好文新冠疫情是否為世界經濟帶來創傷後遺?

2021 年 4 月 14 日

 

 

在評估經濟復甦的速度和範疇時,我們會就三個方向進行分析。

 

1. 原因:不同衰退的影響各異

由外在因素衝擊造成的經濟衰退與衍生自內在因素的經濟衰退並不一樣,前者的復甦速度通常都較後者更快

現時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新冠疫情導致世界經濟停擺的外在因素衝擊所致

情況與戰爭導致日常經濟活動被迫中斷類似

在戰爭的威脅下,人們將所有焦點都放在迫切的求存問題之上

然而,戰事一旦過去,經濟便將隨著威脅解除而迅速恢復正常

按照我們現時的預測,我們認為美國和英國的經濟活動將分別於今年第二季度和明年第四季度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

而持續的時間將分別為1年和2年,經濟衰退的時間縮短

意味著勞動人口失去工作技能和永久失業的長遠影響(經濟學家稱之為「滯後效應」)將較小

 

 

2. 失衡:債務與赤字

然而疫情已導致世界經濟嚴重失衡,並為政府借貸構成極大影響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G20已發展經濟體系的公共債務處於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高的水平

美國新任財政部長耶倫認為即使面臨引發通脹升溫的風險,美國亦必須在財政政策方面「增加力度」

以避免環球金融危機後經歷的復甦階段再度重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均已表明繼續實施財政支持措施的必要性

雖然我們認為這是合理的立場,但這種取態亦需要與長期低息環境並行才可持之以恆

在現階段,我們認為財政因素支配貨幣政策正逐步發展成新常態

 

 

3. 變革:疫情後的消費模式將會如何?

我們假設新冠病毒將在疫情結束過後演變成風土病,亦即是我們將長期與新冠病毒共存,但日常生活將不會因此受到嚴重威脅

在疫情期間,工業行業表現強勁,意味著復甦將集中在零售、旅行、住宿、藝術及娛樂等受到重創的行業

為了對潛在的經濟損害程度作更深入的了解,英國央行近期發佈了一項評估

分析因應開支模式轉變而重新分配的勞動市場工作量

假設2020年第三季度首次解除封城措施後的期間代表著消費新常態的模樣

重新分配的工作量將高於正常水平

這對於勞動人口掌握新技能和轉換行業的靈活性而言將是一大考驗

從資本的角度來看,眾多資訊科技及通訊設備都可以輕易地重新部署

此外改變樓宇用途同樣可行(如:將寫字樓改為住宅)

雖然資源錯配將無可避免,但受考驗的將會是像運輸行業的較專業板塊

由於這些行業難以改變設備用途,因此有可能引申到設備報廢的問題

 

結論

疫情將帶來創傷後遺。大部份經濟學家均估計企業倒閉和部份勞動人口長期失業將導致長期增長趨勢放緩

雖然存在與上述情況相關的不明朗因素,但我們仍然較為樂觀

普遍而言從環球金融危機汲取的教訓讓我們理解到現時環球經濟並未出現系統性的流動性或信貸緊縮

而當局亦已意識到繼續提供貨幣及財政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因此,復甦步伐應會加快,從而限制對增長趨勢的最終影響

雖然在生產力方面需要經歷痛苦的資源重組

但這將有助提升公司的效率,而新科技的支持作用亦將不斷加強

現時疫情和全球接種疫苗將如何推進仍存在不少不明朗因素

但種種因素均指向比以往衰退較光明的發展道路。

 

文章來源請點此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307號10樓之1
02-2712-8897
icia@icia-tw.org
加入好友

Copyright © 2020 ICIA International Chinese Inheritance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