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好文家族信託市場:規模擴張與高質量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關於規範信託公司信託業務分類的通知》(以下簡稱“三分類新規”)自2023年6月正式實施以來,已滿一年。這一年裏,信託行業經歷了深刻的變革,新規將信託業務明確劃分為資產服務信託、資產管理信託和公益慈善信託三大領域,共計25個業務品種,為家族信託等核心服務理清了更為精准的服務實質與內涵。
三分類新規的出臺,標誌著我國信託業務正式邁入了一個以“回歸信託本源”為核心理念的嶄新時代。其中,家族信託作為信託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領域之一,受到了行業內外的高度關注和重視。根據中國信託登記有限責任公司的最新數據,新規實施僅半年,便有54家信托公司積極投身於家族信託服務,完成了2798筆家族信託業務,累計規模高達466.10億元。同時,家庭服務信託業務和保險金信託業務也取得了顯著的增長,分別為2077筆和10764筆,成立規模分別為37.85億元和683.81億元。
畢馬威發佈的《2023年信託業報告》更是進一步確認了家族信託業務未來的增長趨勢。報告指出,未來3至5年,家族信託業務的高速增長仍將是行業發展的主基調。這一預測的背後,既源於國內日益龐大的高淨值人群對家族信託服務認可度的不斷提升,也源於當前家族信託在信託業總規模中僅占2%的較低比例,與成熟市場相比,其發展空間仍然十分廣闊。
展望未來,隨著三分類新規的深入實施和家族信託等核心業務的不斷發展,我國信託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家族信託業務的蓬勃發展
自2018年原銀保監會發佈《關於加強規範資產管理業務過渡期內信託監管工作的通知》,正式明確了家族信託的定義以來,這一領域便邁入了規模化、系統化的全新發展軌道。僅僅數年之間,家族信託業務便展現出驚人的增長勢頭。
到了2023年6月,隨著三分類新規的正式實施,家族信託的服務實質與內涵得到了更為清晰的界定,這無疑為家族信託業務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數據顯示,家族信託業務的存續規模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從最初的零起點,到2019年突破1000億元大關,僅用了7年時間。更令人矚目的是,從1000億元到3500億元的跨越,家族信託業務僅用了短短3年就實現了這一壯舉。
中國信託登記有限責任公司的最新數據更是令人振奮。截至2022年12月末,我國家族信託存續規模已飆升至約5500億元,較2021年末增長了約34%。這一增長速度令人矚目,充分展現了家族信託業務的強大生命力和廣闊前景。
據新財道家族研究院的測算估計,截至2023年末,有數據的26家信托公司的財富管理服務信託(主要為家族信託和保險金信託,其中保險金信託近1800億元)已達到驚人的8693.58億元。考慮到部分中上游信託公司尚未公佈2023年最新數據,以及部分信託公司仍處於起步階段未公佈數據,整個行業的財富管理服務信託規模或已突破9000億元大關。
家族信託業務的快速發展並非偶然,它源於現實需求的強勁推動。資管研究員袁吉偉指出,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許多創業者開始面臨財富交接和傳承的迫切需求。家族信託作為一種有效的財富傳承工具,能夠協助他們順利完成財富代際轉移,確保家族財富的傳承與延續。
根據胡潤研究院於2024年3月19日發佈的《2023胡潤財富報告》,中國高淨值家庭數量持續增長。其中,600萬資產“富裕家庭”達到514萬戶,千萬資產“高淨值家庭”有208萬戶,億元資產“超高淨值家庭”則高達13.3萬戶。預計未來10年內,中國將有21萬億的財富傳給下一代,20年內將有49萬億的財富完成傳承,30年內更是將達到驚人的84萬億。在這樣的背景下,財富傳承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的主流話題。
平安信託服務事業部高級董事總經理鄭麗華亦表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如今,這些財富正逐漸進入傳承階段。相較於其他財富傳承工具,信託在制度上具備獨特的優勢,因此越來越成為高淨值人士的優先選擇。
信託登記與稅收政策:亟待完善的兩大關鍵
雖然中國未來財富傳承的需求巨大且多元,但目前家族信託的信託財產仍主要局限於現金等金融資產。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對44家信托公司的調研數據,截至2021年末,以現金設立的家族信託數量及規模均佔據顯著優勢,而資管產品、股權、保單等金融資產雖然也有一定份額,但相比現金而言仍顯不足。
隨著客戶資產配置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家族信託的資產類型理應更加豐富多彩,涵蓋傳統資金、應收賬款、土地收益權之外,還應包括公司股權、不動產、收藏品等另類資產。然而,信託登記制度的缺失和現行稅收政策的局限,成為了阻礙家族信託資產類型多樣化的主要障礙。
平安信託服務事業部高級董事總經理鄭麗華指出,當前信託財產登記的範圍、機關和規則均模糊不清。當委託人選擇以非現金方式(如房產或股權)設立家族信託時,理論上這些資產應由信託計畫持有,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資產卻往往登記在信託公司名下,導致與信託公司的固有財產混同,無法實現風險隔離,同時也削弱了信託制度本身的優勢和靈活性。
此外,鄭麗華還強調,當前稅收制度對信託的徵稅環節和種類缺乏明確規定,未能充分考慮信託所有權與受益權相分離的特性。她解釋說,在不動產和股權的轉移過程中,即便只是通過信託計畫持有,也需按照實際交易情況繳納稅費,包括個稅、交易稅、契稅、增值稅等,這無疑增加了非現金類家族信託的設立成本,限制了其發展空間。
對於這些問題,鄭麗華認為有其現實原因。在相關案例尚不豐富的情況下,倉促出臺政策可能導致執行中的偏差和不良影響。因此,她表示平安信託正在積極總結和梳理市場需求和業務總量,以期為監管層和制度立法機構提供數據支持,推動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完善。
她進一步強調,完善政策和制度需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通過信託業協會和監管機構的共同努力,逐步解決家族信託在登記和稅收方面的痛點。同時,她也透露平安信託正在深圳這一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努力推動商事登記優化,嘗試將信託財產直接登記在信託產品名下,而非信託公司名下,儘管這一方案的推動進展相對緩慢。
家族信託市場的競爭格局與轉型升級
隨著家族信託業務的蓬勃發展,各大信託公司紛紛湧入這一市場,試圖分得一杯羹。從平安信託的保險金信託規模逾千億元,到外貿信託家族信託業務突破800億元大關,再到五礦信託和山東信託等公司的顯著增長,都彰顯了家族信託市場的繁榮與活力。
然而,繁榮的背後也隱藏著隱憂。畢馬威的《2023年信託業報告》揭示了當前家族信託市場的一大挑戰:對於多數信託公司而言,業務規模的擴張幾乎成了唯一的追求。這種“跑馬圈地”的策略雖能助力信託公司迅速佔領市場份額,但長期而言,以犧牲盈利為代價的規模擴張,並不利於業務模式的升級和核心能力的構建。
鄭麗華對此表示擔憂,她認為這種盲目的規模追求可能引發低水準競爭,對家族信託業務的長期發展構成威脅。目前,市場上以現金為主要信託財產的標準性家族信託業務已進入競爭紅海,價格戰愈演愈烈,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如果信託公司繼續依賴外部管道合作和價格戰,整個家族信託業務的發展將受到嚴重制約。
袁吉偉同樣指出,當前家族信託市場的競爭態勢較為激烈,眾多信託公司雖已開展相關業務,但大多停留在提供基本法律框架的階段,缺乏專業能力和創新。他建議,頭部信託公司應通過管道、品牌和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擴大規模,逐步建立專業優勢;而中小信託公司則應在目標客戶和產品服務上尋求創新,構建自身的競爭壁壘。
信託從業者柏托則強調了提前佈局家族財富管理和傳承市場的重要性。他認為,通過提升家族信託服務,信託公司可以鎖定大量高淨值客戶,雖然短期內盈利有限,但圍繞這些優質客戶群,公司可以逐步打磨產品、深挖服務獲利機會,並建立起隔絕競爭對手的護城河。
針對如何克服低水準競爭,鄭麗華建議信託公司應加強自身業務能力建設,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她強調,提升產品規劃能力、資產管理投資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是打造差異化競爭力的關鍵。信託公司還需不斷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增長點和合作管道,通過定制化服務增強客戶黏性,提高定價能力,以實現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