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好文養老信託:養老生活怎麼辦?信託來幫忙!

2023 年 11 月 7 日

隨著社會人口越來越老齡化,新一代的年輕人也在思考,這一代的老年人還能由我們這些年輕人交稅養老,那我們自己老了又該怎麼辦呢?且不說未來有可能出臺的遺產稅,就當現在,又有幾個年輕人能拍拍胸脯說自己年老無憂?

眾所周知人口老齡化是我國未來幾年都要面對的問題,而我們能在當中做的只有提前規劃自身的養老問題。

信託案例:養老信託能夠完全滿足養老需求

 

信託為老年人提供可靠的財務支持和照顧

李奶奶 76歲

是一位年邁的老人,她的子女都已經成家立業,無法全職照顧她。李奶奶希望能夠在家中得到專業的照顧,並確保財務上的穩定。

她諮詢專業的信託經理和法律顧問,制定了一個可靠的信託保障計畫。

信託檔明確規定了李奶奶的需求和受益人。李奶奶將一部分財產轉移到信託中,並設立了一個專門的照顧團隊來提供她所需的日常照顧和醫療服務。信託經理負責管理信託資產,並確保李奶奶的財務需求得到滿足。

通過信託,李奶奶能夠得到專業的照顧和財務支持,保證她在晚年的生活品質和穩定性。

信託會根據李奶奶的需求和健康狀況,制定合適的照顧計畫,並確保財務資產能夠持續滿足她的需求。

 

保障自己移民定居後父親體面的養老生活

安女士 53歲

從四線城市普通家庭走出來的安女士,在與丈夫經過數十年的奮鬥後,終於有了一定的事業和不菲的積蓄。年前在美國定居的兒子有了孩子,鼓勵安女士和丈夫退休後來美國定居。本是一家團圓的好事,可卻讓安女士發了愁。

原來安女士的母親因病去世後,父親一直和家鄉的哥嫂生活,雖然嫂子頗有怨言,但由於安女士資金支持有力,一直倒也相安無事。可是前兩年父親在去公園的路上摔了一跤,雖被及時送治,仍然留下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後遺症。嫂子以“要照顧孫子,無暇分身”為由,不願意再照顧父親,安女士只好雇了全職保姆照顧父親起居。

安女士想,如果自己去美國前給父親留一筆養老錢,目前父親神志清楚倒也無妨,只是無法保證未來會不會有變化。再加上兒女長期不在身邊,父親一個人獨自生活,萬一遇到“騙婚騙財”的保姆怎麼辦?這樣的新聞可不少。

老年人養老面臨四大風險:1、自身健康的風險;2、來自子女的風險;3、投資理財的風險;4、來自家政人員的風險。

因此,父母的養老安排需要子女充分考慮未來的風險和需求,從“人的安排、錢的安排、環境的安排”全面統籌規劃。

信託顧問建議安女士將計畫給父親養老的錢成立家族信託,父親為受益人,由受託人信託公司定期支付父親的日常生活開支和醫療護理費用。同時將安女士哥哥設置為監察人,與受託人一起監督養老機構人員對父親的照顧是否盡心盡責。

通過設立信託安女士的父親養老生活無憂,不用擔心父親在養老期間有照顧不周的現象。

如果安女士哥哥先於父親意外去世,可以由安女士委託其他人作為監察人行使監察職權,信託繼續存續不受影響。未來父親去世後,信託結束,剩餘資金歸屬於安女士的兒子。

 

 

《金融時報》對 中國信託業協會養老信託專業委員會主任 金李
中國信託登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 劉鐵峰 的Q&A

 

《金融時報》記者:養老產業日益發展,我們是否需要信託?

金李:人口結構的變化將深刻影響社會生活與各行各業。未來,養老產業的各個層面將會迎來井噴式發展,我這些年一直呼籲要做大做強中國的大養老產業,將其培育成為中國經濟新的支柱。養老信託是支撐養老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也是信託行業的重大機遇。雖然信託業在中國發展的時間並不長,還經歷過多次曲折,但是信託擁有極強的創新性和靈活性,隨著我國老齡化加速和養老需求多元化,未來養老信託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劉鐵峰:養老需求具有多樣性、持續性、多變性等特點。信託業在養老產業信託、養老消費信託、養老慈善信託等領域都有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從信託財產具有獨立性這一本質特點出發,這也是其他金融子行業不可比擬的。雖然信託業近年來在養老服務領域做了一些探索,但重融資功能、輕服務屬性的特點仍很明顯,養老服務信託整體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制度優勢發揮並不充分。

 

《金融時報》記者:養老信託可從哪些方面著手?信託服務養老產業有何特徵?

金李:養老信託的發展,一方面,需要繼續服務於高淨值客戶,提供綜合性財富管理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需要探索普惠性養老信託,因為中低收入群體和中等收入群體蘊含巨大的市場需求,這是養老信託可以開闢的廣闊天地。

劉鐵峰:養老服務信託應具有綜合性。養老需求涉及醫養康養、財產繼承、財富管理等多方面,和諧的晚年生活不僅是“老有所養”,還包括財產傳承無憂、精神生活無慮。在信託業務三分類改革背景下,一些新業務子類如家族信託、家庭服務信託、保險金信託、特殊需要信託、遺囑信託、預付類資金服務信託等皆可銜接至養老領域。

養老服務信託應具有人民性。養老需求更加多元,涉及不動產、股權等家庭財產的傳承規劃需求也與日俱增。信託業務三分類改革將家庭服務信託門檻降低至百萬元,令養老信託不再局限於此前的高淨值客戶,為更多百姓善用信託制度、改善養老品質增加了選擇,這是信託業踐行金融人民性的重要方面,有助於造福更多有特殊需要的社會群體。

養老服務信託具有工具性。作為一種提升養老品質的法律制度安排,信託在養老領域不應被強調產品屬性,而更應被視為一種帶有法律、金融和服務屬性相結合的工具,提供諸如人壽保險的保障功能、遺囑公證的法律保障功能、贈與和繼承等傳承工具的功能屬性,旨在滿足不同場景的養老需求,依據老年人的需求及實際情況,安全規劃生前身後財產,滿足資產隔離和資產管理的雙重需求。

 

《金融時報》記者:信託業在佈局養老產業過程中面臨哪些問題?
劉鐵峰:在信託業轉型發展的當下,滿足養老需求仍面臨很多問題。

 

正面優勢宣傳待引導深入。不同階段的老年人在自理、介助、介護等不同時期對養老需求有著較大差異,涵蓋金融理財、財產管理、代為支付等多個方面。信託制度憑藉資產隔離、靈活機制、綜合管家、跨代傳承的獨特優勢,有條件提供定制化的養老服務,尤其是在經濟條件好、房地產市場較為規範的城市,居民所持有的不動產若能被有效盤活,則可成為提升養老品質的一個有益補充,但上述制度優勢由於種種原因,並未被更多百姓知曉善用並受益。

信託業信任度有待加強。一方面,公眾對信託業信任度有待加強。改革開放以來,信託業一直以資金信託、融資類業務為主要功能,但個別產品違約事件令多年來積累的口碑受損,公眾對信託業的“信任焦慮”有待化解。另一方面,傳統受眾面有待擴大。傳統信託產品僅是小眾人群的特定金融工具,信託業務三分類改革後,應充分發揮在資產服務信託中的服務屬性優勢,助力提供高品質的養老服務。目前,不少機構已運用信託制度來進行預付費社會資金管理、物業服務、養老院費用直付管理等有益探索。

信託從業者各方面準備有待加強。一是基於原來的定位和佈局,信託公司鮮為公眾知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展業。二是養老人才儲備不足。養老服務需求“千人千面”,尤其對綜合事務管理的管家式人才要求較高,需要在資訊系統的“加持”下重新佈局人才架構,面向高淨值客戶的稅務籌畫,法律規劃等人才也需降下“身段”,做好為更廣泛社會群體服務的準備。三是資訊系統準備不足。養老類等服務信託具有批量化、定制化等特徵,多數信託機構需要從頂層設計搭建服務類資訊系統架構。四是盈利模式待探索明確。養老服務信託前期投入較多,短期內實現較快盈利較難,需解決股東盈利要求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矛盾,堅定服務屬性的方向與信心。五是信託文化宣導待深入。

 

《金融時報》記者:對如何發展養老信託有何建議?

金李:我們需要積極探索豐富的養老信託模式。例如,可以與醫療健康、適老科技、社會公益等領域進行有效結合,為養老客戶提供優質的醫療資源和服務、智能的生活設施和體驗、特色的慈善專案和活動等。

延展養老信託的社會支持面。養老信託作為一種具有社會屬性和公益性質的金融產品,應該積極爭取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推動養老信託行業的規範、健康發展。

通過養老信託發展綜合性財富管理。養老信託作為一種創新型金融工具,可以通過綜合性財富管理的方式,同時實現養老理財、養老服務及財富傳承等諸多目的。

另外,在康養、投資、規劃、傳承、公益慈善等場景,信託服務有較大想像空間。

劉鐵峰:構建信託養老產業體系需行業共建,需要大力宣傳信託“工具”價值。信託行業需深入研究養老領域痛點堵點,各家信託公司稟賦資源不同。例如,保險系信託公司可發揮股東優勢,深耕發揮養老醫護等資源優勢,按照先易後難、精准出擊、差異競爭的原則,以尋求養老領域堵點,探索信託服務屬性與盈利模式有效平衡的可持續商業模式。跨界合作構建養老服務生態。信託公司應做好貼身管家,牽頭構建養老服務生態鏈,與銀行私行、保險、房屋仲介、康養集團、養老機構等機構廣泛合作,共建和諧、多贏的養老服務生態圈,探索滿足社會多層次養老需求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文章資訊來源於:金融時報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307號10樓之1
02-2712-8897

Follow us

合作夥伴

加入好友

Copyright © 2020 ICIA International Chinese Inheritance Academy.